在文字批評可抵達的領域,我們與生俱來地與藝術品或詩歌有隔閡。我們有幸會遭遇這樣的藝術作品:似乎在我們的理解范疇內,但又無法言說,一旦試圖闡釋或言明,它們便會溜之大吉。它們是語言無法抵達的世界,它們占有某種神秘,卻又與我們的存在產生隱秘的鏡像關系。也許,《莊子》正是這樣的作品,維特根斯坦告誡我們慎言。
臧北的詩集《無須應答》,亦當如是觀。
臧北的詩,看起來皆在日常生活的藩籬之中,敘述者(詩人)在生命的泥淖中反復打滾,不勝苦楚。然而,在我看來,它們卻在我們的日常經驗之外,在此岸與彼岸之間,我們必須行走在懸于空中的繩索,才能略略發現它們曖昧的面目。
北京的朋友高嶺戲說臧北,相當傳神,而又誠懇。他說臧北風度謙謙,行止有度,身上有“羞愧”的氣質,卑以自牧,含章可貞。我常想,這“羞愧”是雙向的,一方面,他低于塵埃般地活著,低著頭,“吃土以自活”,“羞愧”地行走人間;另一方面,他“羞愧”的姿態足以使我們羞愧。
高嶺說臧北的“眼神里有幾分孩子的童真,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非常少見,這一點也體現在他的詩歌里。他得益于能夠保存一些時光消蝕的本性,當這些氣質注入詩歌后,出來的作品就極其干凈。”誠然!他長著一張高僧大德才配擁有的臉龐,他的眼神清澈寂靜,似乎透露出某種說不出的無辜。他有水一樣的性格,既是柔弱恬淡的,無色無味的,又是無堅不摧的,隨物賦形的。他有一顆細膩而幼小的心靈,然其貞固之志永不可奪。有時候,他的雙手會在琴弦上滑過,會叫我想起他寫下的那些叫做《賦形》《有贈》或者《瑪麗》的系列組詩。我就想啊,在古代,他會是誰的好朋友呢,嵇康阮籍,還是陶淵明王摩詰?
事實上,詩人認領的身份不過是“小丑”,而非名士:
只要黑暗中,綻放如花
你的笑靨
我的生活只有這些:
你和黑暗——
我的羞愧
我的信仰
——《小丑》
小丑與黑暗已融為一體,作為小丑的“我”靜靜地觀看自己拙劣的表演,“羞愧”已別無選擇,而成為一種信仰。《魔術師齊托》(捷克詩人米洛斯拉夫·赫魯伯作品)中的齊托當然是魔術師,也是宮廷小丑,似乎比“我”這個小丑要來得幸運一些,他遺憾自己的失敗,但成功地逃出國王的魔掌,“他離開了宏偉的皇宮。/飛快地穿過群臣/回家,回到一枚堅果之中。”當這種“羞愧”不可更改之時,我們看到的是詩人的憤怒和嘲諷。有時,他也求助于迷幻劑:事情也許就是這樣/那致命的迷幻劑/讓他覺得失敗和衰老并不可恥(《大衛王》)……
身為“小丑”的詩人,又是一位遲疑的佛教徒,他在佛陀的戒律中發現自己生理的悖論,在禪宗中發現自己純真的自性。他的那份虔誠與堅貞又常常在時代的背景墻下顯得形影相吊,時如孤松,時如野鶴。在他“草色遙看近卻無”修行過程中,詩人的好奇引領他向神秘未知的領域,他輕輕跨過信仰的籬笆墻,悟證的不僅是教義,更是世界存在的真相和精神深處的自省。《與德武在西園寺》中,“我們在最外面的/那圈磁共振上,散步/聽著雷聲”,在寺廟聆聽佛陀開悟的“我們”,發現的是一種必然的生命存在。
同時,在詩人的眼中,上帝是無所不在的。據我粗略的不完全統計,在《無須應答》中,上帝或為主角或為配角,現身20余處,還有他的兒子(那個木匠的兒子)基督也不甘寂寞,形如鬼魅,不時閃現。臧北是一位上帝翻譯者,他寫下了各式各樣戴著不同面具、懷有不同心思、脾氣不可揣測的上帝。“就像上帝說,我必然降臨/但他從不降臨”(《先知》),這約伯式的責難;“他在復寫紙上/復制自己”(《創世記》),他是多么無聊乏味啊;“上帝開始慢慢收回他的光/他累了/他需要睡眠,以便/重新愛這個世界”(《傍晚》),上帝不過是個平常的人,他需要休息;“哦,上帝也趕來湊熱鬧/就讓他敲起手鼓/我們只管跳舞”(《歡樂頌》),上帝來玩,也只能做一個鼓手;“女人們甚至也有能力讓上帝/變成嬰孩/一絲不掛的上帝/躺在女人歡樂的子宮里”(《女人們》),女人們擁有孕育世界的能力,而上帝同樣由她孕育;“每天我都給上帝寫信/告訴他,我愛你”(《論愛情》),當然,詩人也有求于萬能的上帝。
我更愿意把詩人看作一位虛擬的上帝,一位時光中的基督。
然而,詩人才是他的當行,那些令人心動的詩人形象也投射到他的容止中來,或多或少,他的身上有了陶淵明的淡泊、孟浩然的自然與弗羅斯特的自適。他用最樸實的修辭、最簡潔的詞語,看起來,這些詩歌是那樣的平白淺易,簡樸得令人震驚,而在這樣一個扔到茫茫人海中無法引起一絲漣漪的庸常面孔之后,是他精準無比的表達,是他舉重若輕的閑庭信步。
我們給院子換了柵欄
朽壞的鐵柵欄被工人們拖走了
放在小推車上
我們覺得一陣高興
到院子外面去再也不用
繞過整棟樓
新柵欄干凈、整潔
有一個可以上鎖的小門
我們把小門鎖上
我們整天把小門鎖上
但我們看看柵欄,又看看小門
心里一陣高興
工人們也高興
他們吹著口哨
把舊柵欄換成新柵欄
——《換柵欄》
在《換柵欄》中,他用寂靜、謙遜的真誠描述一個動人心魄的日常場景,這是一個真實的瞬間,刊落繁華,生活的無限秘密、世界的存在真相莫非如此,平常心、平常事,“我們”心里高興,工人們也高興,自然而然地完成柵欄的新舊交替,完成人與事物親切的對話。里爾克說:“藝術家應該將事物從常規習俗的沉重而無意義的各種關系里,提升到其本質的巨大聯系之中。”在這里,詩人實現了這種“巨大的聯系”。在《修剪玫瑰》中:“妻子出門送花去了/她每天要給城市送去/很多玫瑰花/新鮮的,喝飽了水,象征不同的情感/但它們的刺被我偷偷留下來”。詩人發現生活中美的光芒,玫瑰的嘉獎。哦,請剪下它們的刺吧!他在主動選擇中享受這種返回故鄉般的幸福與寧靜。
在臧北的詩歌中,輕逸是顯而易見的傾向,但這輕逸又飽含詩人對于世界對于生活的愛與恨、體察與頓悟。正如最偉大的喜劇恰恰是悲劇一樣。在臧北那些形象生動的詩篇里,開滿了隱喻(包括明喻、轉喻)的花朵。它們有著潔凈單純的面孔,但又灑下了走向歧義和可闡釋的種子。想象力與漢語張力之美在這里得到有力的明證。
我又開始吃土了
味道那么好
什么都會變
只有土不會
一年四季
從生到死
我只要一點點水就能活下去
那些咬起來“咯咯”響的土里面
有螺殼和砂子
它們把我的牙齒
打磨得白亮
像一頭野獸的牙齒
現在一切就都簡單了
就只剩下我和土
一個吃
一個被吃
——《雷貝卡》
雷貝卡是《百年孤獨》中那個喜歡吃土的小女孩,她頑強地生活在那個骯臟的馬孔多,也因其擁有吃土的本領,至死都高傲地活著。她是堅強的,她是孤獨的。“我”即雷貝卡。在詩中,“我”是雷貝卡的一個原型,“雷貝卡”也實現了在文學作品和現實生活中的自由置換。在某種意義上,胸懷幽憤之心的詩人就是這個時代的雷貝卡。在紛繁動蕩的歷史變局中,拉丁美洲兩百年的孤獨,中國人兩千年的孤獨,詩人有限的四十余年的孤獨……在個人命運與詩歌表達的獨奏中,達成一種走向平衡的諧振。詩人的形象凝固為一個吃土的孩子……正如他在《鷹阿嶺》中寫到的遺民畫家戴本孝那樣:“他們是真正的遺民/從未失去驕傲之心”。 對詩人而言,他自由地穿行于各種真實或虛構的典籍之中,亦正印證古人所言的從“我注六經”到“六經注我”的體察世界萬物的運動軌跡。
令人著迷的是,臧北還從自己傳統的詩歌領地中開辟出一塊想象性文學的自留地,它們類似于某些時刻的卡爾維諾或圣瓊·佩斯,變異過的卡夫卡或阿雷奧拉。它們是這些篇什:《在鐘表匠隔壁》《羅睺》《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彼此應答》《霧》《登山》《打陀螺》。它們首先是奇異的詩歌,當然也是寓言,是小品,是童話……哦,它們是詩歌動物園里冒出來的小怪獸,古怪精靈,參差陸離,當然身上都貼著“臧北”的標簽。它們是新異與偶然的美學。
如果你有幸通讀《無須應答》,你也許會感知到臧北的詩歌作為一個整體性的小小星球,一直在轉動、在跳躍,在它隱秘的運動中,隱藏著人類的憂傷、哀愁、愚蠢和虛偽,曲折地坦露“我”的悲憫、竊喜和自艾,在矛盾的時光中、寂寥的自我否定中,我們將返回到文字帶給我們原初的神秘感動。他是一個吃土的孩子,可同時還是個窺探了上帝與生活秘密的禪師。